解離症患者的自白

解離症患者的自白

一般人對於「解離症」是如何的概念,近來韓劇中越來越多跟精神疾病有關的議題,但對於解離症,似乎甚少提起。

影視作品中,「24個比利」、「致命ID」、「分裂」曾描寫了解離症患者的症狀,但現實生活中,解離症患者真得是令人懼怕的疾病嗎?

解離症早期稱為「多重人格」,新聞媒體曾報導在澳洲有一個女孩從小被父親性侵而解離出多達7200個人格,而那位父親最後被法院判決多數罪名。

解離症患者的症狀不同,有些人會有「斷片」現象,有些人則不會。

若從一般人的角度,可能會覺得「解離症充滿神秘色彩」又或是受到影視作品的誤導,認為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

若從醫師(依據DSV-5精神異常統計手冊)的角度,可能會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疾病,而延誤治療時機,畢竟精神醫學的領域廣泛,解離症較難被診斷出來。

若從家屬的角度,解離症很難被理解或認同,很容易被認為是「被附身」或「碰到髒東西」等,除非家屬願意用心去理解這個病症,才能讓解離症患者得到支持。

會罹患這種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是有「嚴重的童年創傷或長期累積的外在壓力」,而受到家暴的我,忍受父親對我26年的虐待,母親長年的忽視及重男輕女。

在31歲重鬱症復發的同時,也罹患解離性認同疾患(醫學稱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舊名多重人格)。我目前有15給人格。

這對我剛開始而言非常痛苦,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一度自殺未遂,較強硬的人格常會佔據我的身體,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當時真得求助無門,沒有醫師或諮商師能幫助我,家人也搞不清楚,直到有幸找到貴人醫師會看解離症,也願意治療我的諮商師慢慢地來了解自己的人格。

因為是DID,也直接影響了工作,常常需要回診追蹤治療,同事們不了解我的病症,即使跟同事說我的病症,也沒有同事願意來瞭解什麼是解離症,因為從外表看來就像是「同一張臉裡住著多個靈魂」,即便如此,其實「獲得控制」的解離症患者也是可以像一般人一樣具有工作能力。

雖然曾經被邀請當某公司的嘉賓,初心是希望大眾多瞭解「解離症」,但換來的是數千個酸民的網路霸凌,認為我在演戲。

沒有人願意生病,而且或許是一輩子的病,所以我花很多時間學習與所有人格溝通,找出適合的相處模式,並且與病共存,也為了讓更多隱藏性的解離症患者得到支持與讓大眾有機會瞭解解離症,我自費出了一本小說。(九分之一的我)

另外,一般人對於身心障礙者都侷限在外表看得見的「肢體障礙」,而常忽略「精神障礙者」,因為精障者是屬於法定的身心障礙患者族群。

願這個社會能給予精障者一個貢獻社會的工作機會,因為即便是生病的人依然享有工作權,願這個社會能充滿更多同理心與包容心的人。

By主人格謝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