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6歲是個NGO工作者...

哈囉,感謝你們成立女人迷這麼棒的媒體。
在去年知道你們的網站,之後就一直陸續追蹤你們的文章。
(一開始是因為施舜翔先生精闢的影評)

我今年26歲是個NGO工作者,我是個女生,從事NGO工作之前有三分工作的經歷。之所以做份工作是因為 想加入社會企業,NGO是我的跳板。沒想到進入NGO後,發現有許多優秀的同事典範讓我燃起「我也想變得跟他們一樣」的想法。

但是經過六個月精神緊繃(沒人施加壓力 我自己太完美主義搞得自己累死),終於在今年7月份時產生工作倦怠,但是工作績效卻達到有史以來最高點,其實我心裡很明白自己對於一直達不到上司訂的績效標準感到心灰意冷。

今年九月十二日我站上街頭 被第十六個人拒絕之後,沮喪又焦慮感讓我開始鬼打牆:「我到底在這裡做什麼?」甚至一度產生「我是不是該看心理醫生或乾脆直接辭職?」的念頭。

這是我第一次強烈懷疑自己為什麼願意做別人認為很「辛苦」的工作,在經過兩個月如同慢性憂鬱、幾乎抽乾我所有精力 痛苦的糾結掙扎之後…想通一件事,「每個人都有低潮時期,但是他們是怎麼克服的?」。
(雖然身旁的人想幫我 但是那時我完全無法聽進甚至相信自己能做得到,我承認我常常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我不怕一個人 但是有時強烈的孤獨感常常襲擊我,一直以來我跟這位「老朋友」相處得很好)

這讓我從負面思考抽離,稍稍回復理智。
我開始又去思考自己的特質,發現 比起外部獎勵刺激 內在動激激勵更能推動我前進。
當我誤以為外部獎賞能鞭策自己時,同時也陷入某種泥淖。

還有藉由靜下心分析自己後,察覺我很害怕「達不到別人的期待」、「讓上司同事失望」,那時我不明白這想法正是禁錮我自己的創意的危險弔詭。我們的確需要別人的認同 團體的接納,但是能夠適時把自己跟別人做一個切割、並拉遠距離觀察事物 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我前輩曾經說過,「這份工作非常需要心態正確和心理素質。」

心態正確是指,認知到每個民眾都有自己的立場,要他們很快改變他們自己的觀念很不容易,我們站上街頭是要提醒民眾除了一貫思考方式外,還有其他的方向能走,至於他們願不願以接受,就不是我們該負責的。

心理素質是指,面對不同聲音 面對無數拒絕 有沒有辦法能迅速調適過來的能力,重要的是不要恐懼失敗和挑戰、別怕丟臉、千萬不要自己嚇死自己。

這段時間,我理清自己的情緒。
看了幾部女權電影、女人迷創辦人的TED演講、閱讀你們網站關於工作倦怠的文章、跟家人同事坦承自己的脆弱和當下的狀態、休假時完全沒想工作的事情、工作日休息時間刻意尋找自己的空間(獨自進餐),現在我知道不是身旁沒有奧援、而是我被「績效」這件事弄得很焦慮,而且我從沒開口跟任何人坦承自己的無助。(因為我認為坦承需要幫忙是可恥的)

我更發現,經過前天十六個人的拒絕後,昨天七個人的拒絕似乎沒什麼,而且我因為別人的拒絕變得更堅定更有毅力,雖然一度迷網 也無法確定之後會不會遇到類似情況,但是「死過一次」(連續被十六個人拒絕)又「活過來」 根本沒什麼好怕的。

沒人能打敗自己,只有自己擊倒自己。

對我而言,我不知道自己會在NGO工作多久,但是我只想把每分每秒的事情做好、專心面對我面前這一位民眾。
我在街頭的初衷是,我想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有什麼東西是他們認為重要的、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如何處理事情,我想加速自己的社會化過程。
更重要的是不同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我想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的背景又是什麼。
我對我的定位是,我是個某種程度「能影響別人的人」、「解決問題的人」甚至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九月十三日,在街上工作時,又遇到民眾問我「妳為什麼願意做這份工作?」、「妳為什麼能每天面對其他人的冷嘲熱諷?」等等問題。
我笑了,因為我找回自己站在街頭的初衷,而民眾也察覺了這點。
現在,即使在NGO工作八個月 還是有徬徨的時候,但是我現在已經知道怎麼應對了。

Bon Jovi所唱──

「This is for the ones who stood their ground
…Tomorrow’s getting harder make no mistake
Luck ain’t even lucky
Got to make your own breaks
Better stand tall when they’re calling you out
Don’t bend, don’t break, baby, don’t back down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I just want to live while I’m alive」

感謝女人迷和其他人和管道曾經給我的協助,
你們無聲幫助了我。

2個讚